2022年能源动力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硕士点2019年在我校航天工程、航空工程动力相关方向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基础上调整获批建设,研究生培养依托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江西省一流学科。学位点建设主要围绕飞行器动力结构设计、结构强度与减振降噪以及燃烧传热流动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48人,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比例为66%,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9%,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骨干教师30人,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为58%,硕士生导师34人,外聘/兼职行业教师35人。其中,2019年以来,学位点新引进博士18人,新增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高端创新人才4人、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校领军人才1人。2019年、2023年先后获批江西省微小航空发动机重点实验室、通航涡轮动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微小航空发动机以及通航涡轮动力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学位点建设了“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双师型培养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共融共进的培养模式,在统计期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12名,其中60.53%到中国航空/航发企事业单位工作,超10%继续读博深造,为行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本学位点积极承担服务社会责任,优化科研成果产出,在统计期内共获得包括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及航空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机重大专项子课题、军委科技委基金、装备发展部项目以及江西省重大专项等重要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0余项,承担中国航发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委托技术服务课题120余项,项目总经费超9000万元,实现科研成果转化3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EI 15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SCI Ⅰ和SCI Ⅱ)3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29项,指导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飞行器设计大赛等省部级及以上赛事奖项24次。
1.培养方向
学位点2018年修订培养方案,设置了4个稳定的培养方向:
(1)动力结构设计及制造
(2)燃烧、流动与传热
(3)发动机测试与控制
(4)振动噪声与结构强度
2.人才培养
(1)党旗引领,服务航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为航空工业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应用型航空制造技术人才。育人成果丰硕,航空特色鲜明,服务航空贡献彰显。近5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率96%以上,就业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调查与走访,用人单位反馈较好,满意度较高。
(2)创新驱动,面向未来。联合科研攻关初见成效。把国际上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激光冲击强化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融入航空关重件的制造过程。2022年成功申报获批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项目“固定翼飞机机身铝合金框架密排连接孔结构的抗疲劳激光冲击强化工艺研究”,为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在工程结构细节中应用,提高航空工程结构关键件和疲劳部位的寿命进行积极地探索和研究,为我省航空产业的创新式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3.特色与优势
学位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要求,积极承担“服务社会”责任,为空天动力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技术和决策支撑。一是积极对接航空/航天/中船/兵器等企事业单位,承接技术服务项目,为行业发展献智献策,为企业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二是创新成立校企联合攻关团队,针对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协同攻关。学位点先后与中国航发608所成立机械强度联合团队,与中国航发310厂成立金属封严环研制团队,与中船重工710所成立水下高速航行器团队等5个校企联合攻关团队,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联合攻关团队在服务企业同时,强化了产教协同育人成效。三是积极选派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社会服务,为企业现场解决难题。学位点先后选派5名博士到中国航发贵发所、中国商发集团以及中国航发331厂、洪都660所挂职锻炼。
二、2022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1.年度招生
2022年能源动力研究生招生51人,生源充足。
2.年度培养
2020级和2021级在读人数74人。
3.年度毕业
2022年毕业研究生26人,就业率100%,其中航空、航天等国防单位20人,占比76.92%。3.年度毕业
2022年毕业研究生28人,就业率97.8%,其中航空、航天等国防单位13人,占比46.4%。
三、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年度教育改革及取得成效)
1.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
能源动力硕士点十分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每年都进行招生宣传,线上在飞象校园直播招生宣传。线下调动全院教师在学术交流合作中广泛宣传学院招生政策。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招生宣传动态宣传和常态宣传相结合。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网络手段,拓宽生源渠道,提高生源质量。近年来,生源充足,生源质量有较大提升,其中2022年接收推免生4人。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以“课程设置基于学位点建设、课程内容基于知识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为课程建设思路,灵活设置课程模块,构建以基础理论课为基础、以专业选修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学位点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突出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为学生提供职业所需技能和知识。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指导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变化和需求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导师专业素质
导师的选聘、培训和考核严格执行《南昌航空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着力提升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落实导师负责制,确立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选派博士学位教师到航空企业挂职锻炼,熟悉航空背景,提升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选派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社会服务,为企业现场解决难题。学位点先后选派5名博士到中国航发贵发所、中国商发集团以及中国航发331厂、洪都660所挂职锻炼。
4.强化科教融合,注重学术交流
制定了《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硕士导师与研究生双选办法》、《关于2019-2023年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指标分配办法(修订)》,严格执行项目和经费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前提。有严格奖惩制度,如:上一年度指导硕士研究生出现严重事故,减少当年指导硕士研究生数1人。上一年度指导硕士研究生盲审不通过,造成延期毕业的,减少当年指导硕士研究生数2人。上一年度指导硕士研究生未就业且未升学的,减少当年指导硕士研究生数2人。上一年度指导硕士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增加当年指导硕士研究生数1人。
注重学术交流与产学研相结合。如:支持了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的创立,与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开展了多次技术交流。与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工业软件与算法研究所的刘谋斌所长和肖左利副所长对未来的项目合作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一致同意在与和602所和650所开展的技术交流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一些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设立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的开放课题和合同课题,开展先期研究,并开展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委等的科研项目。支持了北大南昌创新研究院成功申报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项目。2022年主办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3次,邀请5名国内外学者来校学术交流。
5.立德树人守初心,学术规范筑研途
学位点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制度和论文评价结果追溯问责制度,规范学术行为,落实立德树人。学院领导深入研究生工作室和研究生宿舍,多次召开研究生座谈会,组织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学习相关文件规定,积极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开展一系列研究生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化解困难,解决难题,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和应对危机能力。学位论文全部实行学术不端检测,依据《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结果处理办法》、《南昌航空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执行,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健全。2022年,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通过率100%,盲审通过率100%,获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四、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评估与分析
能源动力学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并制定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掌握能源动力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够胜任该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源动力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近年来在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成果。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科研平台和环境良好。
学位点存在一下问题:
(1)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还要进一步加强;
(2)产学研结合力度有待加强;
(3)服务航空的力度有待提高;
(4)党建引领有待强化。
五、改进计划
针对学位点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点战略,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进培养高水平人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成立校企联合攻关团队,针对企业的共性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协同攻关。积极对接航空航天器等企事业单位,承接技术服务项目,为行业发展献智献策,为企业提供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对接和服务国家、江西航空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大型客机、高级教练机、重型直升机、无人机及通航微小航空发动机等国家航空、江西航空产业科技前沿关键领域科学和技术前沿问题;在飞行器设计与气动仿真、推进系统强度和微小型动力装置、飞行器构件精确成形与连接、航空构件再制造与延寿等领域开展研究。
(3)凝练航空前沿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牵头组织申报国家重点(大)科研项目(或两机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突破一批前沿、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航空产业产品核心部件。解决国家和江西省在航空技术领域的若干“卡脖子”问题。
(4)支部联动,提升学位点建设活力。与校内校外单位联动,开展支部共建。通过支部共建,带动学生积极投身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深入了解我国,强化“科研报国”、“航空报国”初心,努力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是强化“领航”效应,浓厚科研育人氛围。发挥“传帮带”效应,提升党建科研系统育人质量。党支部构建“科研传帮带,党建促创新”党建模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信念,勇担行业发展责任,致力于在航空航天领域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飞行器工程(航空发动机)学院
2022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