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宇先锋•党员领航】何海燕-学术科研赛场三翼齐飞
何海燕,中共党员,航空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210623班本科生。曾任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负责人、210623班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四年总学分绩专业第一,获国家奖学金、特等奖学金、十佳大学生暨“泰豪之星”奖学金、优秀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40余项;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14项;体育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11项冠军、7项前三名、12项前八名;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60余小时,获“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学海探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学期间,何海燕始终秉持着航空人求真务实的精神,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注重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平均绩点与学分绩位列专业第一,90分以上课程50门。获国家奖学金1次、特等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一等奖学金2次、优秀三好学生4次。另外获得各级荣誉共36项,其中国家荣誉3项,校市级荣誉33项。现推免至国防科技大学。
对待学习,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她就目标清晰,定位清楚。一方面,确定好自己以后要干什么,珍惜大学生涯,做好未来规划,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若没有目标和奋斗,整日浑浑噩噩、不思进取,那只能是肌体的麻木生长;若能保持明确的方向感,盯紧目标奋勇前进,每天都能超越自己一点。时刻考虑“我是谁”“为了谁”“怎么干”,秉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另一方面,将目标具体化,变成可行的操作任务,并对其保持长期的热情。长期持续不断的深入思考为学习工作提供指导和方向,亲自动手实践对思考进行总结验证。
科研寻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何海燕投身科研与学科竞赛,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跨越学科的分野,所参与项目涉及航空发动机、多旋翼飞行器、武装直升机、微型折叠飞行器等多个领域。参加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竞赛等,累计获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14项。
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涡轮盘的低碳环保喷气式发动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旋翼设计中,她迷恋上了代码偏转与调试的过程。当亲自操控自己所设计调试的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聆听旋翼的震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纵使失败常伴左右,也无法阻挡轰鸣的电机与心跳。焊好每一个焊点,做好每一件小事。终于,在中国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创新大赛上从“我们谁也比不过”到“谁也比不过我们”。从喜欢飞行器到对飞行器设计的归属感再到热衷于完成每个赛项任务,他一直在践行着“更加努力地接近蓝天”的承诺。申请主持了众多三小项目,“微型折叠飞行器”“轻量低成本喷气式发动机”“倾转旋翼物流无人机”等,均已顺利结题。
赛场定向
“体育者,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非第增知识也,又足以调感情。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定为人生目标,大学期间积极参与体育训练,从田径场到校园,从后山到野外,在定向运动中体会探索的热情、以及超越自我的喜悦;在定向运动中跳脱惯性思维,一边跑马拉松一边下国际象棋。在省运会中,何海燕参加定向越野项目并获得了女子甲组金牌。同时也参加了2025年全运会选拔赛、全国大学生定向校际联赛等比赛共获11项冠军、7项前三名、12项前八名。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攀登航空航天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也是空天事业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目标定向,理想定向,愿以扎实专业素养的“指北针”,在航空航天科技高峰之“地图”上始于喧嚣,终于荒野!
对学弟学妹说的话
最后,她也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保持“方向感”、“思考力”、“坚韧度”和“速度感”,大学学习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不断校准方向的变速跑。当我们在图书馆早八晚十时,在实验室抓狂时,在竞赛科研中迷茫时,都可以想起:方向感让我们不走岔路,思考力让我们不走弯路,坚韧度让我们不走回头路,速度感让我们把每步都踏在节拍上。
(一审:钟华 二审:万勇平 终审:江凡)